Layer Normalization
本文用一个简单的数值例子,说明了 LayerNorm 的作用。
本文用一个简单的数值例子,说明了 LayerNorm 的作用。
发布微调后的 BERT 模型到 Hugging Face 模型库是一个很好的方式,可以让社区成员共享和使用你的工作。本文介绍了如何准备和发布你的模型到 Hugging Face。
本应用使用 BERT 模型和 SHAP 解释性分析技术,旨在帮助用户判断一个文本是否可能由机器生成。应用允许用户输入文本,然后使用预先训练好的 BERT 模型进行分析,最后通过 SHAP 提供文本的可解释性分析,帮助理解模型的预测结果。
在线体验地址:https://machine-generated-text-detection.streamlit.app
CrossEntropyLoss
在机器学习中,特别是处理分类问题时,损失函数是衡量模型预测与实际标签差异的关键。在 PyTorch 中,CrossEntropyLoss
是一个常用的损失函数,用于分类问题。它首先通过 Softmax 函数计算对应类别的概率值,然后计算每个样本的负对数似然损失,最后对所有样本的损失值求平均。
本文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手动计算CrossEntropyLoss
,并展示如何使用 PyTorch 实现这一过程。
中文写作是许多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,在写作中使用准确的用词和清晰的句法,能够帮助文本的阅读者快速且正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。如果一段中文文本存在大量错字(例如由于书写错误导致出现不存在的汉字)、别字(每个汉字都存在,但由于字音、字形相似但意义不同而混淆了搭配)和语法错误,这将使读者感到十分困惑,影响阅读体验。
在错别字层面,现代数字化的文本大多由用户通过输入法进行编辑,输入法内置词典的正确性使得文本不易形成错字,但由于输入时选中文字的疏忽、对词语搭配具有错误的认知等原因,别字的问题依然经常出现。在正式的书面写作中,使用未经组织的、口语化的文本也经常导致语法错误的出现。在语法层面,由于用户在文本输入法,语音输入法使用上的随意性,后续又缺少审核,极易产生语法错误内容。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热潮,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,互联网上语法错误的内容暴增,但语法不通顺的文本极大影响了用户体验。
为实现中文文本纠错、提高汉语使用的正确性,同时减少人工校验的成本,本文初步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文本错误识别与纠正模型,包括它的核心目标、从输入数据到输出数据的流程、训练模型需要用到的数据来源、使用的前沿模型以及现有论文的测试效果等。
本文介绍了 GRU 的网络结构,梳理了 GRU 的前向传播关系,即 \(t-1\) 时间步的隐状态 \(h_{t-1}\)、\(t\) 时间步的输入 \(x_t\)、更新门 \(z_t\)、重置门 \(r_t\) 和 \(t\) 时间步的隐状态输出 \(h_t\) 之间是如何转换的。为了更好地理解 GRU,本文给出了各个张量的维数大小关系的数值示例。最后,本文提供了使用 PyTorch 实现一个 2 层 GRU 模型的代码。
matplotlib
动态绘图——神经网络训练过程可视化本文使用 matplotlib
实现动态绘图,可以用于查看神经网络训练过程的损失值和评估指标的变化情况。
本文部分代码参考了《动手学深度学习》的
utils.py
中的函数。
本文整理了深度学习期末考试 Cheat Sheet。内容包括:
PDF 版 Cheat Sheet 在这里。
本文基于强化学习 DQN 算法,训练了一个登月着陆机器人。它能够采取向左右移动、向下喷射减缓速度等动作,在有干扰的环境下准确地降落在月球表面的指定区域。
Generative Pre-trained Transformer(GPT)系列是由 OpenAI 提出的非常强大的预训练语言模型,这一系列的模型可以在非常复杂的 NLP 任务中取得非常惊艳的效果,例如文章生成,代码生成,机器翻译,问答等,而完成这些任务甚至 并不需要有监督学习进行模型微调 。
本文梳理了 GPT 系列文章中介绍的的关键技术,包括:
在 Transformer 的模型结构中,Positional Encoding Layer 是将输入文本进行位置编码,使得模型知道每个词在文本中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。有时,当一个词的位置发生变化后,语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,因此 Positional Encoding Layer 是至关重要的。
Transformer 原始论文中只给出了关键的编码公式,而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公式时觉得晦涩难懂。深度学习课程的老师在课上讲解了之后,我还是不太明白。
终于,我找到了写得非常好的资料。作者从最简单的绝对位置编码(也就是将第一个位置编码为 1,第二个位置编码为 2,以此类推。这当然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。)开始介绍,一步一步引导我们为什么要用上面的公式。
最终训练的模型已经部署到 Hugging Face,请尝试输入一些简单的中文段落和相关问题
本文基于 Bert 的中文分词和问答的预训练模型,利用 10, 000 余条中文问答数据进行微调,构建了能够理解中文段落并回答相关问题的问答机器人。用自定义的数据进行测试,模型的效果基本能达到“正确回答小学三年级以下的阅读理解题”的水平。
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实现一个 NLP 项目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学习了如何使用预训练模型、中文分词、准备数据、文本编码与解码、设计问答机器的损失与优化目标、导出训练模型等技术,对问答领域的 NLP 有了更透彻的理解。
理论部分可参考李沐老师的 Transformer 论文逐段精读【论文精读】 和 BERT 论文逐段精读【论文精读】。当然,如果想要理解得更透彻一些,还是应该动手写代码,看看每一步到底在做什么,到真正实现出来看到模型结果的那一刻,是非常有成就感的。
不同 GPU 平台的训练效率对比
为对比不同平台上的 GPU 的训练效率的差异,我在 Kaggle、Google Colab、趋动云和本地的 Macbook Pro M1 Pro 四台机器上分别进行了训练。对于单个 Epoch:
反向传播算法是深度学习进行参数优化的基础。本文手动计算了多层感知机中损失函数对权重、净输入值的梯度,并与 PyTorch 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。
反向传播算法的本质是矩阵微分和链式法则,这两个知识都不难理解,但刚接触反向传播算法时总容易被一些陌生的符号弄糊涂。理解反向传播算法的理论推导,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各个向量、矩阵的维度,以及熟练它们之间的前向传播关系。最后多加练习,就能对反向传播算法的理解更加透彻。
激活函数在神经元中是非常重要的。为了增强网络的表示能力和学习能力,激活函数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性质:
本文总结了神经网络中常见的激活函数。
本文是深度学习课程的一次练习,使用 Numpy 实现了 CNN 中卷积层、池化层的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。
以下是一个典型卷积层的计算过程:
在 AlphaNet-V1 加入多步长的特征提取层,将池化层替换为门控循环单元(GRU),并尝试预测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的方向。最后将随机森林模型作为 baseline 进行比较。
借鉴卷积神经网络的思想,通过自定义运算符函数,构造类似卷积层的特征提取层。结合批标准化层、池化层、全连接层,搭建 AlphaNet-V1,实现从量价数据到收益率预测的自动挖掘。
在量化研究中,将预测收益率数值的回归问题转换为预测涨跌、预测超额收益的正负等二分类问题是十分常见的。在 PyTorch 中可以修改部分代码,让回归问题的网络结构在二分类问题中也同样适用。
使用 Keras 构建卷积神经网络,对 Block 数量、卷积核大小、Dropout rate 进行参数调优,使用数据增强方法生成模型数据缓解过拟合问题。最优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、精确率和召回率均为 63%,比基准模型的分类效果提高了约 10%。